2012年金磚四國,是繼續黃金時期,還是折戟沉沙?事關金磚四國前途,更涉及對中國經濟增長性質的基本判斷。 十年前,高盛資產管理吉姆·奧尼爾提出金磚四國概念,這一概念如此成功,以至于引領了十年間的全球資金流向。而在十年后,全球債務危機爆發,金磚四國是否會被債務鏈條壓垮,建立在出口與資源價格上升地基上的經濟成長能否得到延續。
只有用常識與真實的數據,才能對中國乃至金磚四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做出相對準確的預測。反思亞洲四龍、五虎的衰退,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,目前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全球經濟泡沫的紅利。
經濟增長是用錢堆出來的,還是市場內生的?這是判斷好增長與泡沫式增長的標準。曾經正確預言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保羅·克魯格曼,其使用的分析方法就是生產效率,他觀察到東南亞經濟體經濟不斷增長生產效率卻在下降,直陳危機:“高增長與生產率之間正常關聯的失效,至少同時說明了兩個問題:一是這些經濟體可能馬上就有麻煩事,二是這些經濟體在將來可能會遭遇困難”。
如果經濟發展建立在生產效率與公平分配的基礎上,我們就有理由表示樂觀,反之,我們只能跪下祈禱,F在,祈禱吧,然后改變增長方式。
2012年,債務金磚四國將遭遇極大挑戰。
原因很簡單,此前源源不斷流入金磚四國的資金,在債務脅迫與避險需求的雙重壓力下,往歐美回流。資金回撤,資產泡沫下降,高負債國難以維持增長,俄羅斯等國家不可能靠石油等資源品價格上升維持高增長假象,而中國建立在投資與出口基礎上的經濟增長也將大幅下滑。